史上最貴的顯卡
,今天我又詳細去百度、谷歌、new Bing和ChatGPT上分別查詢了一下答案,昨天發出的內容,的確是錯誤,非常抱歉,我今天重新分享一下我查詢的結果,歡迎大家批評指正。這篇微頭條的答案有誤1、百度搜...
2025.07.02COPYRIGHT ? 2023
粵ICP備2021108052號
郵箱:611661226@qq.com
留言給我長期以來英偉達一直是顯卡市場的主導者,但該公司不時受到其主要競爭對手 AMD 的嚴重壓力,AMD 已經推出了幾款自己的顯卡。然而,這些只是為英偉達的一次重大復出做好了準備,有時這會導致一張真正改變游戲規則的卡片。
很難選擇哪些英偉達顯卡真正值得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好的,但我已經將列表縮小到六張真正重要并創造了歷史的顯卡。
盡管英偉達顯卡經常聲稱 GeForce 256 是世界上第一款所謂的 “顯卡”,但只有當英偉達是唯一一家能夠定義顯卡是什么的公司時,這才是正確的。在 GeForce 之前有 RIVA 系列顯卡,當時也有其他公司制造自己的競爭顯卡。 顯卡真正發明的是將顯卡作為顯卡進行營銷,因為在 1999 年 256 問世時,顯卡和顯卡芯片組等術語更為常見。
然而,對于英偉達來說 GeForce 256 很重要是對的。在 256 之前,處理器在渲染圖形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以至于處理器直接完成了渲染 3D 環境的步驟。然而,處理器在這方面的效率并不高,這就是 256 的用武之地,其中包括硬件轉換和照明,將兩個處理器最密集的渲染部分卸載到顯卡上。這是英偉達聲稱這是第一款顯卡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為一款產品,GeForce 256 并不完全是傳奇:Anandtech 在發布時并沒有對其性能價格印象深刻。部分問題在于 256 的內存,它是單數據速率或 SDR。由于其他的進步,SDR 對于這種性能水平的顯卡來說變得不夠了。1999 年底之前推出了更快的雙數據速率或 DDR(與 DDR5 相同的 DDR),最終達到了 Anandtech 對性能的預期,但 DDR 版本的價格上漲讓人難以接受。
GeForce 256,首先是它的名字,當然是歷史性的,但并不是因為它是一個了不起的產品。256 很重要,因為它開啟了顯卡的現代時代。顯卡市場并不總是雙頭壟斷。早在 90 年代,就有多家公司相互競爭,英偉達只是其中之一。GeForce 256 推出后不久,英偉達的大多數競爭對手都退出了市場。3dfx 的 Voodoo 5 的顯卡沒有競爭力,在破產之前,它的許多技術都被英偉達收購。
到 2000 年底,市面上唯一的其他圖形公司是 ATI。當 AMD 在 2006 年收購 ATI 時,它帶來了我們今天眾所周知的現代英偉達和 AMD 的競爭。
在 GeForce 256 之后,英偉達和 ATI 試圖用性能更高的新型顯卡來超越對方。然而,在 2002 年,ATI 推出了 Radeon 9000 系列,推出了 Radeon 9000 系列,而旗艦 Radeon 9800 XT 的芯片尺寸為 200 平方毫米,很容易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 GPU。英偉達的 100mm 旗艦 GeForce4 Ti 4600 甚至沒有希望擊敗中端 9700 Pro,這對英偉達造成了慘敗。制造顯卡不再只是架構、內存或驅動程序;為了獲勝,英偉達需要制造像 ATI 這樣的大核心的顯卡。
在接下來的四年里,旗艦顯卡的尺寸不斷增加,到 2005 年,兩家公司都推出了 300 毫米左右的顯卡。雖然英偉達在此期間重新占據上風,但 ATI 也從未落后過,其 Radeon X1000 系列也頗具競爭力。然而,尺寸為 300 毫米寬度的核心遠未達到英偉達官方設計的極限。2006 年,英偉達發布了新旗艦 8800 GTX 為首的 GeForce 8 系列。它的顯卡核心代號為 G80,接近 500 毫米,晶體管數量幾乎是上一代 GeForce 旗艦產品的三倍。
8800 GTX 對 ATI 的影響就像 Radeon 9700 Pro 和其他 9000 系列對英偉達所做的那樣,Anandtech 將這一時刻描述為 “類似于 9700 Pro”。單個 8800 GTX 的速度幾乎是 ATI 的高端 X1950 XTX 的兩倍,更不用說效率更高了。8800 GTX 的價格為 599 美元,比其前身貴,但其高性能和 DirectX 10 支持彌補了這一點。
但這主要是顯卡軍備競賽的結束,這是 2000 年代初期的特征,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500mm 的核心寬度已經非常接近顯卡的極限,即使在今天,500mm 對于處理器來說也相對較大。即使英偉達想要,制造更大的顯卡也是不可行的。其次,ATI 并沒有在自己的核心設計類似于英偉達那樣,因此英偉達并不急于將更大的顯卡推向市場。英偉達基本上通過超過 ATI 贏得了軍備競賽。
那一年還見證了 AMD 對 ATI 的收購,這在 8800 GTX 推出之前就已敲定。盡管 ATI 現在得到了 AMD 的支持,但英偉達似乎擁有如此巨大的領先優勢,以至于 Radeon 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挑戰 GeForce,也許再也不會。
英偉達的下一個里程碑式版本出現在 2008 年,當時它推出了 GTX 200 系列,從 GTX 280 和 GTX 260 開始。在核心面積接近 600 平方毫米的情況下,280 是 8800 GTX 的巨大繼任者。與此同時,AMD 表示,他們將不再為了競爭而推出帶有大芯片的高端顯卡,而是專注于制造更小的顯卡,這種策略被稱為小芯片戰略。Anandtech 在其審查中表示:“在可預見的未來,英偉達將保持最佳性能。” 事實證明,接下來的四年對英偉達來說非常艱難。
從 2008 年的 AMD HD4000 系列的顯卡開始,AMD 向英偉達發起了具有高價值和幾乎旗艦級性能的小型顯卡的進攻,并且在接下來的幾代中一直保持這種動態。英偉達的 GTX 280 性價比不夠高,然后 GTX 400 系列被延遲發售,500 系列又熱又耗電。
英偉達的傳統弱點之一是它在處理方面的劣勢,即處理器的制造方式。英偉達通常落后于 AMD,但它最終趕上了 400 系列的 40nm 節點。然而,AMD 想要快速重新獲得工藝領先地位,并決定其下一代將采用新的 28nm 節點,而英偉達也決定效仿。
AMD 憑借其 HD7000 系列贏得了 28nm 的競賽,其旗艦 HD7970 使 AMD 在性能方面重新位居第一。然而,僅僅兩個月后推出的 GTX 680 不僅在性能上擊敗了 7970,而且在功率效率甚至芯片尺寸上都超過了 7970。正如 Anandtech 所說,英偉達已經 “實現了技術三連勝”,這完全顛覆了 AMD 的局面。AMD 確實在 2012 年晚些時候推出了 HD7970 GHz 版(因其是第一款 1GHz 的顯卡)而再次奪回了性能桂冠,但在效率和每毫米性能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對英偉達來說是一個好兆頭。
在 GTX 400 和 500 系列令人失望之后,英偉達和 AMD 之間的來回戰斗非常令人興奮,雖然 680 不是 8800 GTX,但它標志著英偉達與 AMD 的真正開始競爭。也許最重要的是,英偉達不再受制于其傳統工藝劣勢,最終將獲得巨大回報。
英偉達發現自己在 GTX 600 系列中處于非常有利的位置,這要歸功于臺積電的 28nm 工藝。正常情況下,AMD 為了奪回傳統優勢,會直接去臺積電的下一個工藝,但這已經不是一個選擇了。臺積電和世界上所有其他代工廠(除了英特爾)在超越 28nm 節點時都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為了進一步取得進展,需要新技術,這意味著英偉達不必擔心 AMD 很快就會重新獲得工藝領先地位。
經過幾年的來回和 AMD 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苦苦掙扎,英偉達于 2014 年推出了 GTX 900 系列,由 GTX 980 開創。基于新的 Maxwell 架構,盡管它比 GTX 600 和 700 系列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改進在同一個節點上。980 比 780 快 30% 到 40%,同時功耗更低,甚至比高端 780 Ti 快一點。當然,980 也擊敗了 R9 290X,再次登陸了性能、電源效率和裸片尺寸的三重奏。Anandtech 在評測中表示, GTX 980 “非常非常接近 Radeon 290X,就像 GTX 680 對 Radeon HD7970 的那樣”。
AMD 無法響應。它還沒有準備好在 2014 年推出的下一代顯卡。事實上,AMD 甚至沒有開發完整的全新顯卡陣容來與英偉達相提并論。相反,AMD 計劃將 Radeon 200 系列重新命名為 Radeon 300 系列,并將開發一款新的顯卡作為旗艦。所有這些顯卡都將于 2015 年年中推出,將整個顯卡市場交給英偉達將近一整年。當然,英偉達想從 AMD 手中拉下地毯并準備一個全新的旗艦。
GTX 980 Ti 于 2015 年年中推出,比 GTX 980 快約 30%,這要歸功于其顯著更高的功耗和更大的芯片尺寸(僅超過 600 平方毫米)。它甚至在發布前一個月就擊敗了 AMD 全新的 R9 Fury X。雖然 Fury X 還不錯,但它的性能比 980 Ti 低,功耗更高,顯存也少得多。這展示了英偉達在 900 系列上的領先優勢;當 AMD 匆忙試圖推出 Fury X 時,英偉達可以隨時推出 980 Ti。
“AMD 開始接近英偉達的時候,卻再次被英偉達再次打敗,這一事實讓目前的情況更加痛苦。”
英偉達在技術上基本上領先 AMD 一年,雖然他們在 GTX 900 系列上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但也有點令人沮喪。人們希望看到英偉達和 AMD 像他們在 2012 年和 2013 年那樣一決高下,但看起來這一切都已成為過去。
2015 年,臺積電終于完成了 16nm 工藝,在相同功率下可以實現比 28nm 高 40% 的時鐘速度,或者在類似時鐘速度下是 28nm 功率的一半。然而,英偉達計劃在 2016 年節點更成熟時轉向 16nm。與此同時,AMD 完全沒有計劃使用臺積電的 16nm 工藝,而是轉而推出基于 GlobalFoundries 14nm 工藝的新顯卡和處理器。在 28nm 之后,工藝命名法開始基于營銷而非科學測量。這意味著在現代顯卡歷史上,英偉達第一次擁有了對抗 AMD 的工藝優勢。
GTX 10 系列于 2016 年年中推出,基于新的帕斯卡架構和臺積電的 16nm 節點。 帕斯卡架構實際上與 MaxWell 架構并沒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從 28nm 到 16nm 的飛躍是巨大的,就像英特爾從 Skylake 的 14nm 到 Alder Lake 的 10nm 一樣。GTX 1080 是新的旗艦,它的速度怎么夸都不為過。GTX 980 推出時比 GTX 780 Ti 快一點。相比之下,GTX 1080 比 GTX 980 Ti 快 30% 以上,而且價格也便宜了 50 美元。1080 的芯片尺寸也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幾乎是 980 Ti 尺寸的一半。
憑借 1080 和 10 系列的其他產品,英偉達再次占據了整個桌面顯卡市場。AMD 的 300 系列和 Fury X 根本無法匹敵。在中端,AMD 推出了 RX 400 系列,但這只是三個中低端顯卡,它們是對小芯片策略的回歸,削減英偉達的旗艦產品與 GTX 280 和 HD4870。事實上,1080 的速度幾乎是 RX 480 的兩倍。AMD 唯一能真正擊敗的顯卡是中檔 GTX 1060,次旗艦的 GTX 1070 也不會輸給 Fury X。
AMD 最終確實以 RX Vega 的形式推出了新的高端顯卡,這是在 1080 面世整整一年之后。憑借更高的功耗和相同的售價,旗艦 RX Vega 64 以微弱優勢擊敗 GTX 1080,但競爭力不強。然而,GTX 1080 不再是英偉達的旗艦卡;憑借相對較小的芯片尺寸和整整一年的準備時間,英偉達在 RX Vega 推出前整整三個月推出了全新的旗艦產品;這是 980 Ti 的重復。新的 GTX 1080 Ti 甚至比 GTX 1080 更快,性能又提高了 30%。
AMD 未能提供真正具有競爭力的高端顯卡意味著 1080 唯一真正的競爭對手是英偉達自己的 GTX 1080 Ti。憑借 1080 和 1080 Ti,英偉達取得了我們迄今為止在現代顯卡歷史上看到的最徹底的勝利。在過去的 4 年里,英偉達不斷增強其對 AMD 的技術優勢,很難看出英偉達會如何輸。
在如此漫長而令人難以置信的連勝之后,也許英偉達不可避免地會屈服于狂妄自大,而忽視是什么讓英偉達出色的顯卡如此出色。英偉達并沒有在 GTX 10 系列之后推出另一款性能驚人提升的顯卡,而是推出了臭名昭著的 RTX 20 系列。也許是為了將 AMD 排除在顯卡市場之外,英偉達專注于引入硬件加速光線追蹤和人工智能。升級而不是提供更好的性能。如果成功,英偉達可以讓 AMD 顯卡變得無關緊要,直到該公司最終制造出具有內置光線追蹤功能的 Radeon 顯卡。
RTX 20 系列有點失敗。當 RTX 2080 和 2080 Ti 在 2018 年底推出時,甚至沒有任何游戲支持光線追蹤或深度學習超級采樣。但英偉達為 RTX 20 系列顯卡定價,就好像這些功能讓一切變得不同一樣。699 美元的 2080 價格荒謬,而 2080 Ti 的 1199 美元價格標簽更加瘋狂。英偉達甚至不再與自己競爭。
現有游戲的性能提升也非常令人失望。RTX 2080 僅比 GTX 1080 快 11%,但至少 RTX 2080 Ti 比 GTX 1080 Ti 快 30% 左右。接下來的兩年對英偉達來說是一次路線修正。AMD 終于通過獲得臺積電的 7nm 重新獲得了工藝優勢,并于 2019 年年中推出了 RX 5700 XT。英偉達能夠通過推出新的顯卡再次阻止它,這次是專注于價值的 RTX 20 Super 系列,但 5700 XT 一定讓英偉達擔心。RTX 2080 Ti 的尺寸是前者的三倍,但速度僅提高了 50%,這意味著 AMD 每毫米的性能要高得多。如果 AMD 制造更大的顯卡,它可能很難被擊敗。
英偉達和 AMD 都計劃在 2020 年大決戰。英偉達認識到 AMD 的潛力并全力以赴:三星的新 8nm 工藝、新的安培架構以及對大型顯卡的重視。AMD 同時保留了臺積電的 7nm 工藝,但推出了新的 RDNA 2 架構,并且還將推出旗艦顯卡,這是自 2017 年 RX Vega 以來的首次。
英偉達首先推出了以旗艦 RTX 3090 為首的 RTX 30 系列,但大部分焦點都集中在RTX 3080上,因為它的售價為 699 美元,比1499美元的 3090 便宜得多。而不是重復 RTX 20 系列中,3080 在 4K 時的性能比 RTX 2080 Ti 提高了 30%,盡管功耗有點高。在較低的分辨率下,3080 的性能提升要少一些,但由于 3080 在 4K 上的表現非常出色,因此很容易忽略這一點。3080 還受益于更廣泛的支持光線追蹤和 DLSS 的游戲,為擁有這些功能的英偉達顯卡帶來了價值。
當然,如果 3080 和 RTX 30 系列的其他產品無法抵抗兩個月后推出的 AMD 新的 RX 6000 系列,這無關緊要。RX 6800 XT 售價 649 美元,是 AMD 對 RTX 3080 的回應。在大多數游戲和大多數分辨率下,3080 和 6800 XT 之間的戰斗性能幾乎相同,讓人想起 GTX 680 和 HD7970。每家公司都有它的優勢和劣勢,AMD 在能效和性能方面領先,而英偉達在光線追蹤和支持深度學習等其他功能方面具有更好的性能。
不過,對顯卡戰爭中新一集的興奮很快就消失了,因為很快就發現沒有人可以購買 RTX 30 或 RX 6000 甚至任何顯卡。大流行嚴重減少了供應,而加密貨幣增加了需求,而黃牛們搶走了盡可能多的顯卡。目前,顯卡緊缺的情況已經悄然離去,但大多數英偉達顯卡的售價通常仍高于建議零售價 100 美元或更多。值得慶幸的是,與低端 30 系列顯卡相比,可以發現像 RTX 3080 這樣的高端顯卡更接近建議零售價,這使得 3080 成為一個可行的選擇。
總體而言,RTX 3080 是英偉達急需的修正。盡管 3080 標志著英偉達幾乎完全統治桌面顯卡市場的終結,但很難不相信該公司沒有輸給 AMD。畢竟,RX 6000 系列的工藝要好得多,而 AMD 在過去幾年中一直非常激進。此外,很高興最終看到英偉達和 AMD 之間的激烈競爭,雙方都在努力贏得勝利。
與 AMD 不同的是,英偉達很少透露即將推出的產品的信息。可以非常有信心即將推出的 RTX 40 系列將在今年某個時候推出,但其他一切都不確定。更有趣的傳聞之一是,英偉達將利用臺積電的 5nm 工藝制造 RTX 40 系列的顯卡,如果這是真的,那么這意味著英偉達將再次與 AMD 平起平坐。
但我認為,只要 RTX 40 不是另一個 RTX 20 并且提供比 RTX 30 更多的低端和中端選項,英偉達下一代應該有足夠好的產品。我真的很希望它能夠成為有史以來最好的英偉達顯卡列表,但我們必須拭目以待。
大家可以在文章底下進行留言,讓遠信和大家一起看到你的發言吧!
【文章的內容僅為個人觀點!喜歡文章的朋友不妨給遠信點個贊、關注以及轉發,讓更多的朋友收到遠信的文章!你們支持是遠信堅持創作的動力。】
,今天我又詳細去百度、谷歌、new Bing和ChatGPT上分別查詢了一下答案,昨天發出的內容,的確是錯誤,非常抱歉,我今天重新分享一下我查詢的結果,歡迎大家批評指正。這篇微頭條的答案有誤1、百度搜...
2025.07.021、Nvidia GeForce GTX 1660 Super價格:約2000元優點:良好的游戲性能、低功耗、價格合理。缺點:不支持光線追蹤。2、AMD Radeon RX 5600 XT價格:約25...
2025.06.29對于顯卡來說,由于型號眾多,選擇起來比較困難,光芯片種類就有二十幾種,每一種芯片打開來又是一大堆,所以裝機天下為大家做了一期關于顯卡的文章。本文的顯卡型號覆蓋最新RTX40系列以及近幾年的型號,個別型...
2025.07.02IT之家 10 月 28 日消息,英偉達將在 11 月 16 日上市 RTX 4080 顯卡,微星官網現已公布旗下三款 RTX 4080 型號。如上圖所示,微星將推出 RTX 4080 SUPRIM、...
2025.06.27顯卡又稱顯示卡( Video card),是計算機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承擔輸出顯示圖形的任務,對喜歡玩游戲和從事專業圖形設計的人來說,顯卡非常重要。主流顯卡的顯示芯片主要由NVIDIA(英偉達)和A...
2025.06.28